绿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甜党和咸党,为何在粽子身上逆转了阵营观
TUhjnbcbe - 2024/8/23 1:03:00
文学家欧阳修用一首《渔家傲》回答了宋朝版“如何优雅地过端午”: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挂菖蒲、吃粽子,几百年前的古人和今天人们的过端午节习俗已经达成高度一致。年轻一代对于粽子的印象,从一种“例行公事”的传统食品一跃成为“网红”,还得归结于充分体现我国地域文化之争的“甜咸粽子之争”不同于豆腐脑的北咸南甜,粽子恰好是反过来,北甜南咸。这倒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是依照中国人的习俗来讲,再来回顾一下史书,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来了。当年华夏文化的聚居地,大都是在黄河东下游地区。这些地方糖的获取难度是在当时是远远大于盐的。汉代《古艳歌》中有一句“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齐盐豆豉早在周朝就已经十分有名气了。不同于盐是人体必需物质,糖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比较难于获取,而且对于那个时候来说顶多是生活的调味剂,十分珍贵。直到西晋时期,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其中的炫富手段之一就是饴糖刷锅,可见即便是几百年后,糖类也是十分的珍贵。不过后来随着中原人民南下,蔗糖等新制糖材料流行开来,糖的产量才逐渐上来。北方盐多于糖,以糖为贵;南方糖反而较为寻常,且物产丰饶,开发了多种口味的粽子,咸味居多;而粽子一开始的角色并不是食物,而是我们口中的祭祀物品,是很神圣的,古代人便优先采用他们心目中稀有而珍贵的食材来制作粽子。《史记》中倒是记载了一个传说,“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了。大约因为这种动物难以抓捕,因此并没有持续下来。后来便用粽子这个食物象征了枭这种动物了,这种象征手法在相传诸葛亮用馒头代替“蛮首”来祭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曾经的西晋名人,为“三害”最后改过自新的周处,则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子”这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古字“葼”也为此意。至于目前流传最广的来源屈原的故事,则是在晋朝以后的南北朝过后,这个时候民间才有的祭奠屈原。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投米粮入江,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不同的地区,艾叶或者苇叶都是包裹粽子的好材料。在唐朝,粽子也早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元稹笔下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都让我们从当时的节日火热气氛中获得对于粽子的一些信息。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纪念屈原”也许并非中国人吃粽子的初衷,但自春秋时期以来,粽子便成功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融入了中华文化圈,进而被赋予了文化的特质,从而在华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之所以形成了如此多关于粽子的丰富文化,更多的还是在于历朝历代不一样的粽子品种。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是“籺”的一种。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祖;没错,西安最有名的蜂蜜凉粽就是这么长的历史,堪称粽子之最!东汉末年,以碱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可以说,广东省是肉粽的发源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成为了“官方法定食物”。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类、板栗水果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果然是受国情影响颇深。唐代,粽的形状出现锥、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由此可见,就算这种食物没有漂洋过海,但名气却早已传遍九州了。宋朝时更为先进,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房车马的广告,极具现代色彩,从侧面说明宋代吃粽子已是时尚之举。元朝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包裹材料的改变让内容物进一步充实起来;明朝时期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蜜枣、豆沙、果仁、果干蜜饯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朝更是产生了一个奇葩,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竹叶粽的做法: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粽子做成大的不算多难,但要是做成菱角那般大小,可就是非常不容易了,小小一个竹叶,能够做成这样,也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了。书中还有记载,有扬州洪府粽子一道: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国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这斩碎,散置米中。明清时期江南富庶,各盐商大家具有私家菜系,其中这道菜就是袁枚从一个好友口中打听到的。也可以看出粽子已经实现了专门定制,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了。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哪怕再忙碌,至少也要在超市或者摊位上买上一提兜,以示对于传统节日的尊敬。再看当今的粽子,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较为单一,多包蜜饯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凤梨、樱桃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广东咸肉粽为代表。台湾有一烧肉粽,大小普通,掰开內馅,选料多样。其中的做法大致是将后腿肉、肥五花、栗子(或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干贝分别切成丁,热锅,下洋葱末,加上酒、酱油、麻油炒匀,与糯米拌匀后,裹扎蒸熟,香味浓郁。这种混合在一起的像是炒饭的粽子,和福建闽南一带的粽子尤为相似。台湾烧肉粽(图片来源:网络)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在这些国家里,粽子的总类可就更加千奇百怪了。或者,我们可以说,这种用植物的叶子来包裹淀粉类食材的食物制作方法未必都与中国的古老传说有关,而是不同文化在各自的发展中因地制宜形成的。日本人喜欢把粽子包成一个个的锤形状,而且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日本锤形粽(图片来源:网络)缅甸人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本地水果形成别具一格的水果粽子,如香蕉椰蓉,水果的汁水渗入到糯米中,滋味别提有多鲜美了;东南亚水果粽(图片来源:网络)越南人喜欢用用芭蕉叶包出来又大又方的粽子;但柬埔寨是用布包裹的,而马来西亚却是用当地特产棕榈树的叶子来进行包裹的。马来西亚棕榈粽(图片来源:网络)当然,至于非洲或者南美洲热带丛林的土著,用芭蕉叶包住新鲜打捞上来的鱼,配上木薯粉放置在明火上烤着吃,那就不算是粽子了,顶多算是盖着叶子的原始烧烤罢了。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甜党和咸党,为何在粽子身上逆转了阵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