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来上一把翠嫩的鲜韭,加点金黄的鸡蛋碎,放入一个大大的虾仁,沸水中三个滚开端上桌,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鲜嫩爽滑,让吃了几个月反季节蔬菜的海边人,真正感受到了美食春天的到来。
小时候,冬天没有温室大棚,萝卜、白菜和土豆是三大当家主菜,由于缺少油水,母亲再怎么换着花样的熬啊炖啊,大家的脸上也是泛着青不溜的菜色,要想尝到新鲜可口的蔬菜,那只有“老渔翁钓鱼--慢慢地等”。
惊蛰一过,气温逐渐回升,沉寂的大地开始复苏,“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休养生息了一个冬天的人们,也逐渐走出家门,投入到春耕生产的准备之中。
春分前后,向阳坡和南墙根的那一畦嫩韭,从微黄到碧绿,长势越来越旺,“正月葱,二月韭”、“头刀韭菜,二刀肉”,这可是给肉都换不来的鲜美之味。
韭菜,别名起阳草、长生韭、壮阳草等,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温味甘,具有补肾益阳、益肝健胃、行气理血、润肠通便之功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腹胀等小毛病,吃上两顿炒韭菜,比药物还管用。
头年秋天的最后一茬韭菜,放弃收割任其生长,天气变冷后,营养成分就会倒流回根部储存起来,加上一个冬天雨雪滋润、养精蓄锐,等到开春强势萌发,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头刀韭。
它和别个时期的韭菜大不一样,根部微微发红,叶子绿绿油油,稍圆略宽,摸起来有厚厚的、肉肉的手感。
“头刀韭菜、香椿芽、带刺的黄瓜顶着花”,号称“初春三大鲜”的地皮鲜、树梢鲜、架子鲜,其中尤以头刀韭来得最早,最为受捧,一年之中,也就这十天半个月才会呈现到餐桌上。
憋了一个冬天,一出土辛辣感犹强,嫩得却一掐就断,等到二三茬之后,天气转热,越割长得越粗壮,产量虽高,味道却逐渐寡淡。
“六月韭,臭死狗”,夏天的韭菜白给都不要,而秋天却因纤维太多,吃到嘴里如同嚼草一般,更别提鲜香二字了。
头刀韭菜,被称作春天的“蔬菜之王”,因为占据了一个“鲜”字,任你怎么料理都好吃没够,炒豆芽、炒海鲜、炒肉丝……,就连吊个汤、煮碗面,洒上那么一小撮韭菜碎,就让人不停地咂巴嘴,百般回味。
最为好吃的,莫过于把鲜味全部包进面皮里,韭菜择好洗净,控干水分切成碎段,加上肉丁搅拌均匀,再淋入香油和花生油,将菜中原有的水分牢牢锁住。
最后才能加盐和佐料码味,这样调好的馅料不易出水,面皮封口前裹上个大虾仁,即成老少皆宜、南北通吃、赫赫有名的挲(sǎ)馅三鲜水饺。
切好的韭菜,炒熟的鸡蛋碎,和上点虾皮就是素三鲜,烙成韭菜盒子,出锅后外表焦脆,咬开后碧绿中夹杂着一抹金黄,看着就把人馋得够呛,味道更是鲜香无比。
还有一种吃法,广泛流传于北方大地,那就是吃春饼,相传这个习俗缘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有喜迎春天、祈盼丰收之意。
烙的金黄的面饼,卷起韭菜炒鸡蛋、韭菜炒绿豆芽,兜起底部,从上至下一口一口咬着吃,“有头有尾”有滋有味,饼皮薄软而筋道,配菜脆嫩且鲜香,非要把肚皮撑的滚瓜溜圆,梗着脖子实在无法下咽,才算罢休。
又到了韭菜飘香的季节,三鲜水饺、韭菜盒子、春饼卷菜,一个个皮薄馅大、内容丰富,代表着春天勃勃的生机,兆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春天,是四季的序曲,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拉开了一年的大幕,映入眼帘的花红柳绿,吃到嘴里的是鲜香脆嫩,到处都充盈着和煦和斑斓、美好和希冀,这才是春天的味道。
往期精彩更是不容错过:
春日细丝菜入口,“咬春”还须饼在手
春吃开冰梭,鲜得没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