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作业本P20——P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活动记录
观察蚕卵,并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
我观察的蚕卵
课堂练习
1.蚕的新生命是从(A)开始的。
A.蚕卵
B.蚕宝宝(幼虫)
C.蚕蛾
2.下列关于蚕卵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蚕卵有绿豆那么大
B.蚕卵比绿豆要小
C.蚕卵的形状像绿豆那样滚圆
3.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A)。
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B.用小木棒拨动观察
C.直接用手拿着看
4.关于饲养蚕宝宝,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蚕的孵化和饲养可以在一个鞋盒里进行,并在盒盖上扎些小孔用来透气。(√)
(2)观察蚕卵及蚕宝宝的变化,要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
(3)蚕宝宝孵出后,需要每天喂食,不能隔三五天才喂一次。(√)
(4)沾有水珠的桑叶可以直接给蚕宝宝吃。(×)
(5)刚打过农药的桑叶也可以喂蚕宝宝。(×)
(6)为了使桑叶保持新鲜,可以把桑叶放在冰箱冷藏。(√)
(7)从冰箱里取出的桑叶不可以直接喂蚕宝宝。(√)
(8)如果没有桑叶,也可以用莴苣叶、生菜叶等代替。(√)
科学阅读
蚕卵
小朋友,你知道吗?别看蚕卵那么小,它还挺奇妙的呢!刚产下的蚕卵,颜色一般是淡黄色的。一两天后,它会变成浅褐色,后面颜色还会继续变深,最终呈紫黑色。当春天来临,天气渐渐变暖,桑树开始发芽,蚕卵就逐渐孵化,钻出一条条又黑又小的蚕宝宝,人们叫它们蚁蚕。
1.能孵化的蚕卵的颜色(B)。
A.不会变化
B.由浅变深
C.由深变浅
2.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B)℃。
A.10
B.25
C.35
作业本P22——P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活动记录
画出鸡蛋内部的结构,并用文字标注。
鸡蛋的内部结构
○课堂练习
1.下列动物卵有卵壳的是(C)。
A.青蛙卵
B.蚂蚁卵
C.鸽子卵
2.在观察生鸡蛋的结构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A.先观察外壳,再观察内部结构
B.直接敲破,观察内部结构
C.用筷子搅拌内部,然后进行观察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动物卵的外面一般都包着一层壳或膜
B.各种动物的卵有大有小
C.卵都是白色的
4.选词填空。
卵壳、气室、卵白、卵黄、胚
鸡蛋的最外面是(卵壳),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卵壳膜,相当于穿了保护外套。鸡蛋内部的(卵白)和(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小鸡。在发育过程中(气室)能提供一定的空气。
△科学阅读
有趣的产卵
产卵是很多动物的一种自然现象,有的特别有趣和神奇!
不同动物产卵的数量、大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产一次卵才几十粒,有的却一下子能产出几百万粒。金鱼一次就能产几千粒卵,但不一定能全部孵化。
5月份是南极企鹅产卵的时节。此时,雄企鹅常常寸步不离地照看着雌企鹅。当雌企鹅终于生下一个约半千克重的卵时,为了防止企鹅卵秒变成一个冰团,雄企鹅会立即用喙把卵转移到自己的脚上,并放入两腿之间的肚囊里,用丰满暖和的羽毛把卵保护起来。之后,雄企鹅将担任起孵卵的艰巨任务,雌企鹅则告别“丈夫”,奔向海边觅食去了。
动物产的每一粒卵,(C)发育成新生命。
A.都能
B.受过精的一定都能
C.受过精,并具备适宜条件的才能蚕长大了
作业本P24——P蚕长大了
○活动记录
观察蚕的幼虫,请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
蚕的幼虫
1.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B)
A.及时处理饲养盒里的粪便和残叶
B.在饲养盒里一次性放很多桑叶,让蚕宝宝自己取食
C.适时为蚕宝宝搭建小架子
2.在观察蚕宝宝的过程中,你会怎么做呢?请在口里画“√”。
画图、填写记录表
拍照、摄像
写观察日记
3.观察蚕宝宝,数一数:它总共有13个体节,有(8)对足,其中胸部有(3)对足,腹部有(4)对足,尾部还有(1)对足。
4.选词填空
眠、蚁蚕、蜕皮
从蚕卵里刚孵化出来的蚕跟蚂蚁很像,我们称之为(蚁蚕)。蚕宝宝有几天好像睡着了,不吃不动,称为“(眠)”。蚕宝宝长出新皮,蜕下旧皮,这叫(蜕皮),这样的过程它要经历4次。
○科学阅读
螺(léi)祖始蚕
传说,螺祖是黄帝的妻子,她勤劳智慧,教会百姓种桑养蚕,人们尊称她为“蚕神娘娘”。民间还流传着“螺祖始蚕”的故事呢!
有一次,从树上突然落下来几只蚕,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螺祖煮肉剩下的肉汤里。螺祖看到后,用棍子往外捞,边捞边搅,发现总有白白的细丝缠住棍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螺祖又试了几次,然后把这些捞出来的白丝搅成一团。哈哈!这些白丝还不容易扯断,缠在身上很是舒服,这真是一个大发现!之后,螺祖便开始养蚕抽丝,并把技术教给了百姓。渐渐地,养蚕织丝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再后来,又开辟了丝绸之路,我国的种桑养蚕技术和丝绸织品走向了世界。
1.相传(A)是种桑养蚕的始祖。
A.螺祖
B.蔡伦
C.张衡
2.(A)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抽取蚕丝的国家。
A.中国
B.埃及
C.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