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端午节记忆,那些年我们的五月节
TUhjnbcbe - 2022/11/13 19:33:00
北京好湿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雨后初晴,空气新鲜,早晨外出散步,迎着清爽的夏风漫步在林荫道上,阵阵花香钻入鼻孔,沁人心脾!穿过林荫道,马路两傍尽是卖艾叶、卖栀子花的男男女女,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购买,一派热闹景象。眼前的景象提醒我们,“五月节”快到了!

家乡土话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中秋节叫“八月节”。小的时候,常听母亲说中国人最喜欢过五月节,民间小调还有一句唱词“今天是五月五龙舟开放,普天下喜的是五月端阳”。五月节习俗多着呢,五月五划龙舟,向水里抛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这里五月节期间还流行唱黄梅戏《白蛇传》,讲的是白蛇精白素珍于五月节那天喝下雄黄酒现原身吓死许仙,又盗仙草救活了许仙,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讲故事的老人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五月节那天家家门口都要插艾,说艾是辟邪的,辟走妖邪人们就可以安享太平。这话也不无道理,因为艾是一种中药,放在门口能消除病毒,人就少生病了,自然太平。在我的记忆中,五月节那天吃午饭前,母亲用艾叶在各个房间里烧,艾叶烧着了,清烟缭绕,香味弥漫,然后用笆蕉扇在屋里满屋扇,口里念念有词:“五月五日午时五月节,蚊子苍蝇都在外面歇,你在外面喝露水,不在家中喝人血。”这是一种祈祷一种希望,祈祷神灵赐给人们一个没有苍蝇蚊子侵扰轻松愉快的夏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搞生产队,社员家里有自留地,粮食夠吃了,大多数人家都能养猪。过节时队长一般都会安排一户人家杀猪,猪肉供生产队社员称回家过节,杀猪人家供出的猪肉按价钱折成工分。我老家桂家畈大塥里养鱼,过节时也会打捞起来一些分给社员,“鱼米之乡”里百姓小日子也还算是过得红火。桂家畈又是大庄子,人多,逢年过节大家在一起热闹烘烘的,很有节日气氛。诚然能为五月节增加色彩的还是这里的小天使们,年大饥荒结束后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那时出生的孩子,到70年代初,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正是生龙活虎的垂髫之年,谁不好吃贪玩。要说八月节是丰收节,那五月节也是丰收节,八月节是秋收节,五月节是夏收节。小满季节油菜籽收割后已炸成油,分到每户社员家里;自留地里小麦也收割完毕,碾成洁白如雪的面粉了。我们这里五月节不包粽子,而是吃小麦粉搨粑。新鲜的面粉和成糊状,再用新鲜的菜子油搨粑粑,这粑吃起来香甜可口,人人都欢喜吃,但是因为耗油,平时舍不得随便吃它。搨粑很有技巧,会搨的人把粑塌成薄纸厚度,而且很有筋道,不容易碎,吃在嘴里有嚼劲。最让孩子们得意的还是每人可以得到一个鸭蛋,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还要买鸡蛋糕、绿豆糕给孩子过节。另外五月节正是杏子黄了的时节,也是孩子们可以大饱口福的好东西。有句俗话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生病,我想这话也就是哄哄小孩罢了,哪有这等好事,吃了杏子一生都不生病了?那个年代五月节、八月节是不放假的,为了顾及孩子们的兴趣,学校一般都会做出安排,有时跟星期天对调,有时上午上半天课下午放假。总的说来,五月节下午是孩子们玩耍娱乐的时间,孩子们在一起用手中的糕点水果交换,玩各种游戏。师生来自同一个村庄,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天职,因势利导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品质。

五月节还兴穿新衣,尤其是爱美的青少年男女。我们这里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五月节一般都兴在上午过。这一天人们起来比较早,忙着给孩子们打扮,女孩子更要打扮得漂亮些,在漂亮的脸蛋上画眉梢、涂口红、搽胭脂,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不论男孩女孩手脚都系上红头绳,说是系住脚,夏天玩水,不溺水。如果家里有小孩刚出生过第一个五月节就更为看重,亲戚朋友和邻居要给孩子送新衣,即使在使用布票的年代也要送一两尺花布给小孩做个兜包意思意思。还有化百家布(向别人要,一家要一小块)拼凑起来给孩子做兜包的,兜包嘴呈扇形,用花线绣上老虎头或龙凤呈祥之类的花样,做工精细,好看得很呢!绣老虎头是祝愿孩子茁壮成长,长得虎头虎脑;绣龙凤呈祥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思。曾记得我家大儿子出世过第一个五月节,我的两位婶婶(孩子喊大奶奶、小奶奶)就是化百家布给他绣了一个花兜包,这个兜包我家大儿子一直系到两三岁呢!孩子能走路了奶奶还把兜包系在孩子衣服里面,说捆住肚脐对保护孩子的肠胃有好处。

按照传统习俗,一年三节带礼物去看望亲戚朋友中的长辈,在家乡也蔚然成风。绿豆糕、鸡蛋糕是应五月节时令的佳品,青年人谈恋爱定下婚约,就从那年开始每年男方都要带上礼物到岳父母家看节。曾记得当年每逢节日我也要到我的两位叔叔婶婶家看节,逢五月节当然也少不了鸡蛋糕、绿豆糕。叔叔的母亲,我喊小奶奶孩子们喊老奶奶,每次收下礼物,自己都舍不得吃,后来还是给孩子们吃了。桂家畈村里还有一位老人,大家都喊她大奶奶,她不但人好,对人有爱心,而且针线活做得非常好,眼明手巧,有空时如果身体允许,做上几双自己喜欢的虎头鞋或拼个百家布的兜包放着。村里哪家有孩子出生,过第一个五月节她就送一双鞋或者一个兜包给人家孩子,大家高兴图个吉利。当然别人也不会亏待老人,找合适的机会回敬点老人爱吃的东西,如五月节买斤把鸡蛋糕、绿豆糕之类的糕点送她。这位老人也是如此,自己舍不得吃,她家又没有小孩,结果呢还是留给孩子们吃了,自己不过吃一点尝尝。当年我的三个孩子小的时候,少不了大奶奶看管,可是逢年过节给她送上一点糕点,她无事时到家里来看孩子还是带来给孩子吃了。中国的老人就是这样,对下辈孩子们都有一颗善良爱怜之心,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孩子吃,即使不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也是如此。逢年过节这种亲情关系表现得尤其突出,不然中国人怎么这样重视过节呢?佳节是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感情纽带,是联系几代人情感的桥梁,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月节是夏收节,五月里夏收夏种忙得很呢,自留地里小麦收割后紧接着就要插红薯秧。首先要把红薯地做成一垄一垄凸起的垄埂,然后在垄埂上每隔一尺左右挖个圆形的凹下去的窝(我们土话叫“打宕”),宕里投入土粪,在土粪上插红薯秧。红薯秧不像稻秧、树苗那样是完整的一棵苗,而是从红薯藤上斜着剪下来的一截一截的藤杆,红薯秧生命力很强,栽在土里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就能长出根来。所以红薯秧插下后要天天浇水,直到它扎根成活了才不用浇水。诚然五月里梅雨多,如果碰到下雨天把红薯秧插下去就不用浇水,再有几天连阴雨那就最好不过了,等天晴了红薯秧就全都扎根活棵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五月节刚吃完午饭,几个青年人和一班孩子正准备到练潭湖去看龙舟,天空骤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接着一道闪电划破墨黑的云层,又是一声迅雷不及掩耳的巨响,转眼间豆大的雨点砰砰哐哐地砸落下来。村里人不管是在干什么全出来了,一边大声说:下雨了,插红薯去啰!我和老伴及两个大孩子也穿上雨衣拿着装红薯藤的箩筐和大家一道去自留地里插红薯秧。雨下个不停,但大家毫不松懈,穿梭于水雾茫茫的雨帘中,风掀开雨衣内衣湿透全然不知,一门心思抓紧时间插红薯秧,插好了自家的,又去帮助未完成的人家插。村里的孩子们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真起着小天使的作用,别看他们人小,可在插红薯秧这项活上手脚更显麻利,效率比大人还高。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任务全部完成了,雨还在断断断续续地下,大家如卸重担,无比轻松,比看划龙舟更高兴。连阴雨下了好几天,直到红薯秧全部活棵了天才泛晴,真是恰到好处!事后孩子们诙谐地说:“这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恩惠呀,照顾我们,下了这场雨啊!”

光阴荏苒,岁月翻篇,随着时代的发展,五月节的过法也在悄然变化。过去人常说“穷无生日,富无年”,现在的人物质生活丰富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什么衣服穿就买什么衣服穿,自然就体现不出过年过节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了。特别是五月节、八月节,虽然有假期,但很短,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回家团聚,过节的气氛就少了许多。还有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制,一个村庄里的责任田由一人包种,其他人外出打工,有的连孩子都带走了,村里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少数的留守儿童,过去过节那种热闹场景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我从年发大水后搬到天城中学,后来又搬到城关,屈指算来离开老家桂家畈有37年了,现在交通方便,我每年也都会利用春节等时间偶尔回桂家畈老家看看,但在老家认识的人也就是那些老人,后辈年轻人几乎都不认识了。我在想,哪一天我再回去,会不会哪家的孩子看到我,就像诗中说的那样,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问我是何方人氏,到此有何贵干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节记忆,那些年我们的五月节